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财务  »  规划计划
中共济源市委关于制定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6-05-19  来源:  作者: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济源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格局的关键时期。中共济源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研究“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等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初步核算,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94.4亿元,人均达到68054元、突破1万美元,均为2010年的1.4倍。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成功引进富士康、力帆等龙头企业,豫光集团连续6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2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行列,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4.675.719.7调整为4.466.928.7,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持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供水、供气、供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河口村水库竣工验收,焦济洛城际铁路成功获批。中心城区规划面积由50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城乡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加快推进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突破2.6万元和1.4万元,是2010年的1.6倍和1.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361缩小到1.831,城镇化率达到58.02%,比“十一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先后承担了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等19项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荣获“2015中国改革年度案例”十佳单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9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10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5倍、3.7倍。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连续8年持续实施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连续7年持续开展不文明行为整治活动,经过17年不懈努力,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民主政治、依法治市、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显著好转,全市上下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科学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的五年,是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美誉度不断提升的五年。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现出光明前景。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和特征。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正处于转折变革、分化重组的非常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加快实施,我省深入推进三大国家战略,构建“一极三圈八轴带”的发展格局,将我市纳入中原城市群“半小时”核心圈城市,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市重化工业比重较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传统优势减弱而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诸多短板,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成现代化样板区任务繁重;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处于攻坚阶段,体制改革难度增大;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党员干部作风有待改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市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紧要关口,处于蓄势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应时合势、精准施策,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发扬滚石上山的精神,奋力开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着力转型升级,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着力优化生态,全力建设活力济源、实力济源、美丽济源、好客济源、幸福济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全面实现现代化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发展遵循原则和基本理念: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扩大开放,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市,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打造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改革创新先行区、现代化建设样板区,成为河南辐射周边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济源建设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明显成效;旅游、文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率先在全省实现现行国家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居全省前列,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人民民主更加健全,依法治市取得明显成效,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坚持创新发展,建设活力济源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制度、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推动供给需求共同发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融资方式,优化投资结构,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发展壮大一般贸易,着力提升加工贸易,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培育对外经济新优势。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中部科教创新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市级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加快形成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开放合作格局。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为载体,深化产业集聚(开发)区与中科院、西安交大等科研院所、高校、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西安交大济源科技园、郑州大学济源研究院、上海交大有色金属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发挥“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使其与大中小微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相融合,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形成线上与线下协同的创业创新格局。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新型众创空间、企业内部众创等载体建设,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区。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探索基础设施等实物资产证券化,发展各类投资公司和产业基金,鼓励股权众筹、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发展。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大力培育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客文化。  

  (三)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按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优一产”,强化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形成布局合理、竞争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成长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传统优势产业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打造1000亿元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集群、100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集群、500亿元现代化工产业集群、300亿元能源及新能源产业集群。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产业政策导向,突出战略合作、科技创新和培育骨干,发展壮大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规模。重点依托力帆工业园,形成100亿元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依托富泰华精密电子,形成3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优化产业集聚(开发)区功能布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快投融资、土地收储、中小企业担保、科技研发、物流配送、人力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升集群竞争优势。深入推进骨干企业整合重组,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12家,5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10家企业进入河南省百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在政策、环境、融资等方面给予扶持。 

  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树立“旅游+”理念,统筹各类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全要素整合、全空间驱动、全产业融合、全时空游憩、全民众参与的旅游发展新格局,高标准规划建设旅游服务中心等一批基础配套设施,实施一批旅游重大建设项目,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集散中心和休闲度假养生目的地,以此带动文化、体育、医养、房地产、商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业融合发展,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化解商品房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以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引领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发展,完善物流网络体系,着力发展工业物流、商贸物流、快递物流、农村物流等四大特色物流产业;大力培育金融市场主体,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商务服务、研发设计、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等新兴服务业。加快推进中心商务区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以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为方向,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发挥农业镇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景观型、体验参与型、高科技设施型、休闲观光型、特色精品型等都市休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与城市、工业、旅游充分融合。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重点打造“一园三带十农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社会化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保障体系建设。 

  建设网络经济强市。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分享经济,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大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电商,加快培育本土特色电商,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政务云、公共云、行业云,深化云计算在重点领域运用,推进数据资源汇集、挖掘、应用和开放共享。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将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使政务服务更为高效透明、公平可及。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宽带济源”建设,大幅提高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四)构建发展新体制。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积极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政府性基金清单,建设政务服务网络平台,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特色产业融资机制、科技创新融资机制、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机制。推动政府投融资公司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全面建成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深化财政性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建立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无效低效支出,整合或修正重复和错位支出。 

  深入推进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性示范试点、国家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等,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创新重点项目储备转化、政府投资管理、招商引资激励、投融资平台建设、人口人才集聚、信息化推进、全域旅游实施、优秀干部选拔、重大决策督导落实等体制机制,破解发展瓶颈,扫除发展障碍。 

  (五)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人才支撑引领发展的新局面。 

  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工程,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为重点,强化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开发,基本消除无技能上岗。加强技师、高级技师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 

  大力培养集聚高层次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培育工程,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创业园建设,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济兴业。壮大企业家队伍,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为企业家成长营造宽松环境。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形成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建立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鼓励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 

  三、坚持协调发展,建设实力济源 

  树立“全域规划、一体发展”理念,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软硬实力互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构筑“一区一轴两核两带”发展格局。树立集聚、集约、开放、融合发展理念,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构筑“一区一轴两核两带”发展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一区”,即城乡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一轴”,即沿济源至洛阳交通通道周边发展轴;“两核”,即济东新区和小浪底北岸新区;“两带”,即沿黄河小浪底北岸以滨水度假体验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发展带和沿南太行以山地观光体验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发展带。 

  树立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以及“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着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突出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教育牵动,完善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推动具备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落户城区、农村人口最大限度向城区转移,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建成5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推动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开发)区和中心城区周边镇一体延伸,实现产城融合、向心发展,争创国家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实施居住证制度,推动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城区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等建设力度,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快老城区改造,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抓住我省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遇,坚持融合发展、借力发展,加快济洛综合交通通道建设,全面建成焦济洛城际铁路、济源至洛阳西高速公路、济洛快速通道,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积极对接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发展,带动小浪底北岸新区和周边区镇加快发展,形成新的发展轴。 

  高标准规划建设济东新区,引入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率先开展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聚拢科教、旅游、交通、金融等高端服务业要素,强化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规划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公共设施和标志性建筑,形成新的城市名片,打造中心城区核心增长极。发挥小浪底北岸新区毗邻洛阳、山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沿黄河小浪底北岸生态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与开发,加强新区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级休闲度假目的地,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吸附能力,打造沿黄河小浪底北岸旅游产业发展带核心增长极。 

  发挥太行王屋声名远播、道文化深厚的独特优势,依托旅游高速、旅游公路等通道建设,加强资源要素整合,加快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与焦作、新乡、安阳等沿太行城市间的协作,发挥山区镇的节点提升作用,创建5A级景区,形成以山地观光体验为主题的南太行旅游产业发展带;发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国内外知名、水资源丰富、紧邻大城市等优势,加快旅游专线、旅游航线等通道建设,发挥沿黄镇的节点提升作用,创建5A级景区,形成以滨水度假体验为主题的沿黄河小浪底北岸旅游产业发展带。 

  (二)推进全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全域旅游、文明创建等重点,打造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坚持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旅游等规划“多规合一”,科学编制农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按照城区近郊、山地、滨水三个类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市。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有条件的地方推进改房、改水、改厕、改能、改路“五改”工程,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5年专项行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和乡村特色经济园区建设。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 

  (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施“文明文化提升工程”,不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动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深入开展“书香济源”活动,扎实推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团体建设。提高全社会信用意识,加强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加快博物馆、艺术馆、体育场、传媒大厦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精品文化力作,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均等化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依托愚公移山精神、道教文化、济水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愚公移山干部学院、道教学院和若干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推进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娱乐演艺、悟道养生、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组建新型媒体集团。 

  四、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济源 

  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宜居济源。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大对采矿区、塌陷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二)打造北方水城。挖掘济源水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科学开展全域水系规划与建设,综合整治河道流域。利用小浪底北岸灌区南引黄河水,利用引沁干渠北调沁河水,连通域内水库、河流、湖泊,统筹水资源、水安全、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实施补水、连通、调蓄、拦蓄、循环、涵养、开发等水系治理工程,让济水复流、古泉复涌,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实现水通、水安、水动、水清、水灵、水美,争创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打造中国北方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水环抱的灵秀之城。实施碧水工程,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推进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开展城市河流清洁行动,全面消除城市河流黑臭水体。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 

  (三)建设花园式城市。坚持生态自然化、森林化、多彩化、多样化原则,树立“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的理念,高标准开展花园式城市规划与建设,打造“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处处景观、步步景异”的宜居城市格局。按照绿化模范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建设要求,突出特色、重在提升,实施立体绿化工程,规划建设植物园,统筹推进城市公园、街边游园、街心绿地、乡村公园、花园单位、花园小区、花园人居建设。以交通主干道、主要河道为重点,建设生态效益好、景观效果佳、生物抗性强的绿化体系,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强化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和监管,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实施白天鹅等稀有鸟类保护、引进和培育行动计划,规划建设野生动物园,丰富生物多样性,打造城市生态形象新名片。 

  (四)强化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持续下大力气治理大气雾霾,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实施更加严格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标准,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明显提高。实施土地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工业污染场地风险管理。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降碳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行严格的项目环境准入政策,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和惩罚力度。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建设静脉产业园,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加快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构建低碳建筑、交通、园区、企业、社区体系。实施以力帆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创建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市。加强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储能设施建设,构建能源互联网和智慧能源系统。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优化能源结构,扩大水、风、光、地热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坚持开放发展,建设好客济源 

  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坚持国际国内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改善营商环境,重商亲商安商富商,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创新开放体制机制。加快招商方式转变,推进由政府为主体招商向以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为主导的市场化招商转变,由工业项目招商为主向三次产业全方位招商转变,尤其要更加重视旅游、教育、医疗、电商、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的招商,由全民招商向精准招商转变,通过以商招商、项目招商、代理招商、集群招商等方式,推动集群式引进、产业链接式转移。创新招商引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外来企业与本土企业政策普惠、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二)完善开放平台与环境。简政放权,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虎岭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玉川产业集聚区建设国家级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园区,着力打造成对外开放合作、招商引资主平台,加快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支持有色、钢铁等优势企业积极与国外开展产能合作,建立稳固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促进投资便利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贸易便利化,积极申请设立海关分支机构、综合保税区,推进通关便利化。促进监管便利化,对外商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备案法制化、责任监管清单化管理,加强招商引资信息受理和处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打通“关、税、汇、检、商、物、融”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政府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三)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发挥处于豫西北与晋东南、中原经济区与大西北通道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列入中原城市群“半小时”核心圈城市优势,依托“米”字形高铁和城际铁路环线,连南贯北、东引西进,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一体化进程,借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主动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积极接受辐射、承接转移;深化与洛阳、焦作、三门峡等省内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积极与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融合对接、一体发展,融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实现互为腹地、互利共赢;加强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积极融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经济协作区。鼓励支持边界镇与外省外市毗邻地区提升合作发展水平。加强与韩国、日本等国外友好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往来,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整合现有海峡两岸道文化合作论坛、荆浩国际学术论坛等节会资源,争取创办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王屋山论坛”,提升济源知名度。加强和改善对外宣传工作,积极开展网上宣传,有效提升济源对外形象。 

  六、坚持共享发展,建设幸福济源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强广大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 

  (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因灾返贫致贫的及时给予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三)促进就业创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依托产业聚集(开发)区和商务中心区等载体平台,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创业服务平台,培育创业主体。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援助,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失业预防和调控。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全面加强教育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网络。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多途径合作办学,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实现残疾学生12年免费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平等接受教育权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 

  (五)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职工养老保险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鼓励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统一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实现社会保险异地顺利转移接续和即时结算,全面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强化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六)推进健康济源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完善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完善补偿机制。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大力发展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下沉。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治及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济源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基层综治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预防治本,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励与约束并重、爱护与严管并举,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选人用人机制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和完善“4+4+2”党建制度体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坚持依法执政,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提高依据宪法法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尊重司法规律,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三)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支持、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发挥代表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经济社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思想方法,注重引正纠偏,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广泛汇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全面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和谐的生动局面,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四)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发展理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产业集聚(开发)区、镇(街道)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辖区“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万众一心,锐意进取,全力建设活力济源、实力济源、美丽济源、好客济源、幸福济源,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新济源而努力奋斗!